游戏设置不开全屏,影响还是蛮大的,老司机建议开全屏哈

2020-03-30 评论(4) 收藏(0)
絮絮叨叨
虽说战疫基本上是胜利了,但是目前我们还是要严防输入性病例跟扩散病例,所以,目前来说,多宅在家玩游戏还是安全的。但是很多人装了电脑,或者买了显卡之后,发现性能跟网上有不一致,就算更新到最新驱动,还是略有不如,本文就是为大家来答疑解惑,让你们知道有些时候,一个小小的设置会多么影响你的体验。
搭建一个测试平台
显卡的选择
▲ 我这次以一张 AMD 的新卡 RX5600XT 这张卡来作为测试,选择 讯景XFX 的 5600XT 战狼作为演示。 5600XT 现在刚上市,价格虽然没那么香,但是以后肯定会有非常香的价格出现在大家的眼前——可以预见会比RTX 2060 更加便宜。
5600XT 可以理解为 RX5700 的 192 bit / 6 GB 的显存版本。在我的理解里,5600XT更加适合 1920 * 1080 这个分辨率。
▲ 产品全家福,有显卡,说明书,合格证,以及一份温馨提示,还有一个 大4D转8pin的供电线。至于驱动程序的话,我觉得大家都习惯上  下载最新的驱动了,驱动光盘可以不用了。
▲ 全新的 讯景 XFX RX5600XT 战狼版 表面是由一层保护膜加以包裹,当使用的时候,还是要撕下,以防止在运行过程中卡到风扇。
▲ 撕完膜之后,我们可以看到 5700战狼的外观基本一致,仅有风扇中间的区域颜色换了,变成了铜色。双风扇的散热设置,加上越肩高的显卡高度 + 长显卡,使得散热规模相当丰富,与 5700 战狼的散热规模相当。
▲ 风扇采用 100mm 11扇叶 的散热风扇,支持智能启停技术,在测试中运行十分安静。
▲ 背面原先也有保护膜,撕开之后,我们看到 一体式背板覆盖住了PCB区域,而散热器延长的部分,后端采用一个额外的塑料保护壳加以覆盖散热器塔体后端,加上一系列的螺丝紧固之后,整个显卡形成一个刚性整体,提高了显卡的整体机械性能,不用担心弯弯卡的出现。
▲ 在风扇运行时,部分热风会从顶端这边排出。顶部有一个 8 pin 的显卡供电接口,理论支撑225W的输入,还有一个双bios 的档位切换开关。
▲ 外接供电接口与 双 bios档位开关特写。
▲ 显示输出接口都有防尘塞加以包裹和保护,HDMI 接口特别用蓝色防尘塞加以区别,所以一共是3 * DP + 1 * HDMI接口。挡板上还有XFX的logo用来做出风口之用。
▲ 各位看官请不要随便拆解显卡哈,我拆解给你们看就行。拆开可以看到,其实这个散热器就是5700 战狼的散热器把,连顶部没有显存颗粒的位置也有导热硅脂片。在供电电感的上也有导热硅脂加以覆盖,方便热量传导到散热片之上。
▲ 超大的纯铜底座可以让热量尽快传导到4条 φ6mm的 热管上面,热管再把热量传导到散热鳍片上,最后通过风扇将热量散发出去。
▲ 散热器的形状除了根据PCB板上面的元器件加以变化外,还加入些空气动力学设计。
▲ 供电模块集中在外接供电口这一侧区域,供电用料非常扎实,感觉还是非常放心的。
▲ 就核心而言,没有打标是看不出来的,不过我们看到对比5700 与 5700XT 顶部的两颗 显存颗粒没有上,所以每一刻显存颗粒就是 8Gb 32bit 的 GDDR6 规格,这样一共组成了 6GB 192 bit 的显存规格。
CPU与主板
为了不让测试有瓶颈,采用 9700K + 华擎 Z390 太极极限版
▲ 华擎的 Z390 太极极限版,可惜停产了,真的是非常出色的一款主板,拿在手上非常厚实,我们这次测试采用它作为测试主板,CPU 采用 i7 9700K 。
散热器的选择
▲ 九州风神的风冷王 ——阿萨辛系列终于推出了3,有趣,赶紧入手一个,我很好奇这个散热器究竟性能如何?兼容性如何,不过我最后才发现,原来我没把那个小丑脸给贴到顶部去......
▲ emmmmmmm 阿萨辛的词汇意思,还是百度吧。
▲ 掏出了这个散热器之后,感觉非常精致,怎么说呢?虽然没有 第一代阿萨辛那么错落有致,但是这毕竟是吸收了前面的经验,优化出来的,散热鳍片采用镀镍防锈,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散热器塔体的特点吧。
对了散热塔体顶部的扰流盖可以贴上游戏风暴GAME STORM 那个小丑脸徽章,喜欢的可以贴哈~~~~~
▲ 之前我以为顶部那个扰流盖只是用来保护热管的,然而看底部的这个紧固螺丝,再加上横跨散热塔体的塑料压条,我终于明白,这是为了保证散热鳍片之间的整体性而做出的设计,这样可以确保散热鳍片不会散开。散热鳍片采用特殊造型,方便收束风道,提高散热效率。
所有热管不是同一水平线上的布置,而是错落有致的布置,这跟之前的阿萨辛系列略有不同
▲ 而散热鳍片之间采用折fin 来确保散热鳍片之间的间距,再通过两条侧边压条,整个散热器塔体被固定成为一个鳍片之间有着一致间距的塔体。两侧的致密折fin也能更加收束风道,同时保证散热鳍片之间的刚性支撑。
散热器底部有特别为内存做出的兼容性内凹,可以兼容54mm高度以下的内存条插满4条/8条。
▲ 鳍片与热管之间采用穿fin设计,穿fin率十分高,达到了95%以上。
▲ 风扇采用两把14025的 11叶风扇,但是扇叶略有不同,采用了双层叶片的设计,可以提高出风的风量跟风压,使得风能够更顺畅的吹出散热塔体,带走热量。
▲ 配件相当丰富,而且分门别类弄好了。有风扇的延长线,一分二的线,还有intel / AMD 全平台扣具,还有超大份的散热硅脂,一张硅脂抹平卡,还有三对散热风扇扣具,还有GAME STORM 的两个小丑脸徽章,当然还有最重要的说明书。
▲ 当把风扇安装上去之后,我们看到的是这个样子,其实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看的.........这个散热规模跟散热能力,让i7 9700K 上 5GHz,散热应该也是没有问题的。
▲ 底部纯铜镀镍底座,微凸的设计,这样配合上CPU顶盖的微凹情况,让底座与 CPU 表面的接触面积更大,方便热量传递。7根φ6mm的镀镍热管采用U型布置。
内存的选择
▲ 现在的DDR4 3600开启了上涨行情,不过这也带来了另外一个现象,就是金士顿这款 FURY 雷电的 DDR4 3733 8G*2 跟 DDR4 3600 8G*2 同价格,老夫心里一跳,当然是选DDR4 3733的 金士顿 FURY 雷电 啦,不过这套内存条如果用在AMD平台的话,需要手动调整IF频率到1866MHz。
▲ 产品全家福,内存一对,贴纸一份,说明书一份。
▲ 金士顿 FURY 雷电 DDR4 3733 8G * 2,沿用着之前雷电的外形,属于标准高度的内存条——这也是我选它的根本原因——很多散热器都会对标准高度的内存条做出兼容性优化的。
内存条正面是 HYPER X 的 LOGO 右侧就是 雷电 FURY 的 LOGO ,右上角还有个DDR4 的角标。
▲ 背面则是一个白色红边的铭牌,上面有产品的部分参数。其实红黑白我觉得还是挺搭配的。
▲ 我们把内存条立起来看,这样会有比较立体的感觉,说起雷电 FURY 系列的散热马甲,比起掠食者系列会轻薄些,所以主要目标还是XMP稳定运行。毕竟如果需要更高频率的情况下,还是多考虑下掠食者,毕竟散热片比较厚实。
▲ 左上角这一部分的高度其实跟加装灯条后差不多,所以,当你喜欢雷电 FURT RGB 的内存条的话,内存条并没有高多少,可以放心使用。
▲ 立起来时背面的样子。
▲ 我这款是没有RGB效果的,所以顶部是一个金属马甲辅助散热。理论上会让内存条运行更加稳定,顶部也有HYPER X 的 logo 。
▲ 通过 雷电系列内存条 与 掠食者系列的内存条在高度上进行对比,我们可以发现,雷电系列的内存条较低,兼容性更好,掠食者系列的内存马甲散热规模较大,可以挑战更高的频率或者更低的时序。
▲ 当然,内存条不管如何要插在 1# 3#插槽,这样的兼容性最高——不管是物理的,还是电气性能的。
SSD的选择
▲ 随着 SSD 的涨价,M.2 NVMe SSD 512G 的价格都上涨了,选择一个牌子不错,而且价格还挺不错的 SSD 越来越困难了,万幸,还有影驰的这款 擎 512G ,价格还是挺有吸引力的。
▲ 擎 M.2 NVMe SSD 的包装保护还是不错的,同时附带有一个专属的 SSD 散热片。内部还有影驰的合格证,以及说明书、质保卡。
▲ 擎 M.2 NVMe SSD 的散热片在刚入手的时候是分开包装的,方便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,选择是否使用默认的散热片。
▲ 我们来看下 擎 M.2 NVMe SSD 512G 这块盘的本体把,正面有一个纸质铭牌加以包裹。这个散热片正好可以覆盖到正面的所有区域。
▲ 主控是来自群联的 Phison PS5013 这个主控,这个主控功耗较低,发热比起其他主控更低些。闪存颗粒也是来自群联的颗粒,群联封装的。
▲ 背面没有任何电子元器件,但是有一个铭牌贴在PCB上面,这是保修的凭证,千万不要撕毁。
▲ 比较有趣的是,附带的硅脂片竟然比SSD本体还厚。
▲ 先把 擎 SSD 的本体塞入凹槽底下,然后撕掉硅脂片的两面保护纸,接着把顶部散热片装上,这样就完成了装配。当然装配完最好要把上下两面的散热片压一压,确保散热片、硅脂片、SSD本体有充分的接触,方便热量快速导出。
▲ 好了准备装到主板上。
电源的选择
▲ 电源选择海韵 好评不断的 FOCUS GX-650 ,其实我本来选择的是海韵的 CORE GX-650,但是考虑到这次需要把i7 9700K 超频到 5G ,需要用到 8+4pin的 CPU外接供电,所以选择了原装模组线提供有 2*(4+4)pin CPU 外接供电的 FOCUS GX-650 。
▲ GX代表全模组的 80 PLUS 金牌电源,海韵FOCUS 系列都享有10年超长保修。
▲ 侧面就有 这款 FOCUS GX-650 的尺寸、输入输出功率表,以及提供的电源输出接口一览,这个输出接口对于单显卡的主流级配置支持都是毫无问题的——什么?你说2080Ti? 你估计会选择PRIME系列了。
▲ FOCUS 系列在体型上跟 CORE 系列一样大。散热风扇是12cm FDB风扇,采用FDB流体动态轴承静音效果更好。同时支持海韵第三代智能温控技术——通过按压AC输入端口旁边的小按钮实现模式切换。
▲ GX 金牌全模组的好处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,来定制第三方模组线。FOCUS 系列的模组端pcb改为双层板,只要是品质合格的第三方模组线,也会有出色的稳定性表现。
▲ 电源的两侧面有 海韵的LOGO 以及 FOCUS 的标识,不过两侧呈现180正反喷涂,这样无论电源正装还是倒装,这一面的内容都会正向对着使用者。
▲ AC电源输入口,FOCUS 系列都支持宽幅电压输入,旁边有个电源总开关按钮,在旁边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温控开关了,在按压模式时,开启第三代温控技术,40%负载下风扇停转。
海韵的电源为什么口碑好呢?其实秘诀就是用料出色,设计规范,加上严苛标准——工业用电源标准50℃无损耗连续输出,海拔5000米依然稳定运行。
▲ 背面是产品的铭牌,官方宣称在AC 230V 的情况下,转换效率超越 80 PLUS 白金线标准——也就是转换效率更高,长期下来能让你更省电。
▲ 模组线材十分丰富,满足使用者的日常需求,同时电源还提供扎带、魔术扎带等。
▲ 还有附赠一个短接头,方便用户短接启动测试。当然还有50美刀的 Steam充值卡活动,海韵用户参与活动评选,优秀的作品得主会获得充值卡哈。当然,说明书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阅读。
▲ 全模组的好处就是,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,选择相应的模组线加以使用,使得理线更加美观——我是开放式平台.......别打我的理线。
装机我觉得挺简单的
▲ 把 海韵 FOCUS GX-650装入我这个开放式平台里。然后把电源线拉到适当的位置出线。
▲ CPU抹上硅脂,装上散热器,准备装到主板上面。
▲ 接下去就是三下两除二的把显卡跟 擎 M.2 NVMe SSD装入了,至于位置的话,由于是Z390主板,所以不用太挑位置。再接着把电源线、信号线全部连接好就OK啦。
▲ 开放式平台的好处就是兼容性较高,容易搬动。坏处就是没有过滤网,太容易吃灰跟落灰啦。
▲ 阿萨辛3 塔体跟显卡的距离比起它的前辈来说更多了些,手指能够轻易的伸进去按下PCIe 插槽的卡扣了。海韵这个原装模组线实话实说,的确够长,就算是全塔机箱也能够用吧。
▲ 金士顿 FURY 雷电这种标准高度的内存条兼容性会较高,阿萨辛3 也专门做了兼容性调整,让一些带 RGB 灯的内存条可以兼容的装入——风扇往上移动是必须的......
通电检查一遍
▲ 首先请上的是CPU-Z 与 GPU-Z 的联合认证,驱动程序选择 AMD Adrenalin 2020.2.2 .
▲ 金士顿这组 FURY 雷电 DDR4 3600 8G*2,用 aida64 内存与缓存测试 这一 benchmark 测试,读取速度已经超越了 51000 MBps。
▲ 来看下擎 M.2 NVMe SSD 512GB 的成绩吧,AS SSD 得分如图所示。
▲ Crystal DiskMark V6.02 的测试结果如图所示,不过 intel 平台经历了熔断跟幽灵补丁后,4K 单线程的读写速度略有降低。
▲ TxBENCH 测试成绩 大体上就是 AS SSD + CDM 的综合得分了。
▲ Crystal DiskMark V7.0 的测试成绩,4K系列的成绩项目比起 V6.0 提高了不少,有趣,版本的提升还会带来性能的增长。
▲ CinBench R15 测试成绩,我这次测试对比采用默频测试,这样才能最接近广大玩家的平常使用状况。
▲ CinBench R20 走起一波,不过这个成绩好像不如 R5 3600 ,不过9700K频率较高,对于一些游戏比较可以胜任。
默频与超频5G的散热器表现
▲ 九州风神的 阿萨辛3 是九州风神的顶级风冷产品,我跟大家一样,都很好奇它能不能镇压住 i7 9700K 的默频与超频5G呢?所以,我也开启了 aida64 的压力测试,选择单钩FPU,进行CPU 压力负载测试,测试完20 分钟后截图,然后超频5G,进行同样的压力测试后,截图保存,我们来对比下平均温度的差距吧。
▲ 通过测试,我们可以看到散热效果杠杠的,CPU温度一直保持在十分合理的水平,适合很多风冷爱好者来进行使用,能够获得散热与性能表现的均衡。
3Dmark 测试成绩
▲ Fire Strike 测试成绩,比起 RX5700 成绩低的原因是——频率并没有达到 RX5700的频率 1700MHz,因为 讯景 XFX 这块 5600XT 的频率仅有 1560 MHz,如果适当超频的话,应该可以贴近 RX5700 的成绩。
▲ Fire Strike Extreme 也是,如果把频率提升的话,能够把这张 5600XT 战狼 的性能表现再往上提升。
▲ Fire Strike Ultra 测试成绩,说真的,5600XT,不太适合4K分辨率玩游戏,但是1080P正合适。
▲ Time Spy 与 Time Spy Extreme 测试也是表明了这个结果,5600XT可以在 2K 与 4K 分辨率下玩游戏,但是表现不太好,它最适合的分辨率是 1920*1080 这一分辨率。
一个设置能引发巨大差距
其实说实话,每次测试的话,后台我基本上是清空的,除了Steam启动程序,或者Uplay,或者R星的平台。然而以我自己游戏的经历,我可以这么说,我玩游戏的时候,后台至少开着QQ、浏览器、电脑微信、电脑旺旺,有时候还在后台挂着《死或生:沙滩排球维纳斯假期》这个游戏,时不时点一下,打打排位,练一练等级。
如果此时一个设置不当,会引发性能差距越发明显。当然也有很多朋友买了高分辨率的显示器,毕竟高分辨率的显示器对于办公应用还是挺有好处的,但是高分辨率下又会让部分显卡流畅度受限。
所以,是否全屏,以及全屏幕独占成了每个游戏爱好者所必须关注的,我们来看下,当我的显示器是4K分辨率的时候,开启1080P全屏对于游戏效果的影响几何吧?
▲ 先把之前的测试结果汇总成一个表格。我看了下这张战狼显卡,理论上是能超频至 RX5700 的频率,显存频率的话,可以试看看运气。性能的话,实话实说,是比5500xt更适合的 1080P这一分辨率下的显卡,因为它能够满足很多游戏在 1920*1080p这一分辨率下,全开特效,流畅的玩游戏。当然 5600XT还是需要进一步把价格调整到合适的位置,不然真的是RX5700太香了。
▲ 我们来进入正题,我们看到,当游戏固定好最高特效之后,我使用全屏幕(1920 * 1080),以及把“全屏幕”这个选项切换成窗口化后,有些游戏会固定分辨率——比如荒野大镖客2 救赎,有些游戏可以把窗口最大化,这样就造成了游戏变成了实质性的4K分辨率。
其实不管哪个情况,窗口化都是很影响游戏体验的,特别是后台如果挂着一大堆东西的时候,那么多程序同时在争抢CPU、显卡、内存、硬盘读写等资源的情况下,窗口化的体验明显都比全屏幕差很多,因为全屏的情况下,当前进程优先级最高,所有资源有限供给给全屏幕游戏。
好了,我们来具体看下每个游戏的体验差距吧。
▲ 首先有请美丽的劳拉姐姐,古墓丽影,无论是10 崛起,还是11 暗影,在窗口化的情况下,都可以双击窗口达到“伪全屏幕”,大小随着桌面的分辨率改变而改变,而古墓丽影系列还可以开启 “全屏幕独占” 这个选项,开启之后,资源更多的调配给游戏。
当然这是很极限的对比,如果是普通用户的话,如果后台开一大堆东西的话,游戏体验落差可能在10~20%左右
▲ 荒野大镖客2 救赎,这个游戏比较有趣,分辨率设置多少就是多少,而且就算窗口化,也给你锁鼠标的范围,不让你鼠标离开游戏区域,窗口化很影响游戏体验,我测试时候,后台程序不多,影响不大,但是我一但后台开启《死或生:沙滩排球维纳斯假期》这个常驻后台且优先级很高的游戏后,前面窗口化的《荒野大镖客2 救赎》游戏体验急剧下降,而全屏幕情况下,资源较多的配给大表哥2,游戏的沉浸性比较不受干扰
▲ 奥德赛是一款很奇怪的游戏,就算在同一分辨率下,就算后台没有任何东西,全屏的流畅性就是比无边框的全屏幕高10%,更别提窗口化了,窗口化也能最大化游戏,随着屏幕的分辨率变化而变化,我们采用一个比较极端的方式,来看看差距。
所以,真的我更推荐全屏幕。
▲ 为了防止混淆,我把古墓丽影 10 崛起的数据放到这里来,它的结论跟古墓丽影11 暗影相似。
所以,结论就是一句话,玩游戏的时候,多用全屏幕这个设置,特别是在后台有挂载活动进程的时候,表现差距特别明显,资源的调动率也是非常不一样的,当然我们玩 奶排的时候,会窗口化,边打排位边追剧........所以窗口化有其作用,特别是重复枯燥动作的时候,多其他程序进行切换,能够有效提高劳动效率~~~~~

网友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其他登录方式:

常用表情